来陈村,在青云中学感受真正的斗志凌云!

有状元之乡美誉的顺德,包揽了广东九大状元的三分之一。在顺德学子“青云直上”的佳话背后,是一段历经350年的青云传奇:青云文社与青云塔的名字好似双胞胎,也确实有段渊源!

 

青云塔是四百多年前顺德知县倪尚忠为兴盛文风而建,“平步青云”的好意头,寄托了县长大人对顺德学子“大魁天下”的期盼。在这里,诞生了由地方文化士绅所创办公益性文教组织——青云文社。

 

在青云文社的协助下,无数顺德学子得以“平步青云”。在1941-1945年间,顺德有识之士为收养失养失教的儿童创设“青云儿童教养院”,在战火中陪伴孩子们一起成长。

 

初出茅庐的学校缺银少粮,弱小、可怜又无助。年复一年,随着地方士绅们一两金、一亩田的积累,青云文社有了捐资助学的底气:写字买不起笔墨咋办?念书交不起学费咋办?赶考木有路费咋办?统统找青云文社!从生活到学习全部“包晒”,学霸们安心念书,妈妈再也不用担心科举经费啦!

 

1938年抗日战争爆发,顺德大良失守,青云文社随同县府一起迁徙到内地,文社几乎失去对沙田等资产的掌控。国难当头,在四会江谷佛仔堂创设“青云儿童教养院”,由青云文社拨出经费支持。

 

抗战胜利后,青云文社继续支持全县教育经费,并在解放后的1951年被接管,停止运作。而青云儿童教养院则在迁回顺德后几经调整更名,成为今天位于顺德陈村的青云中学。

 

青云中学前身.jpg (青云儿童教养院旧貌复原图,陈大展绘)

 

翻阅史料、书籍、文档近百册,隐秘而伟大的故事最终将隐没在时光中的历史脉络慢慢浮现。在风雨飘摇中,学校先后经历了青云儿童教养院( 1941—1945)、顺德县私立青云中学(1946)、岩野中学(1947)、青云中学( 1948—1950)、顺德县第二中学(1951—1967)、陈村中学(1968—1983)等校名变更,1984年复名青云中学。而令人唏嘘不已的是,青云文社在解放后停止了运作,曾经兴盛百年的顺德文化脉络就此中断。


青云中学校徽.png 

(青云中学校徽)


如今的陈村镇青云中学,在校歌里歌唱着“青云青云,屹立珠江畔,在风雨中成长。青云青云,我的学校,我无限热爱您!祖国在殷切期望,未来向我们召唤。为建设美好家园,为祖国贡献力量,我们团结拼搏,我们开拓进取,我们尊师守纪勤学好问,文明礼貌,奋发向上。我们不畏艰险携手并肩,大步向前。”


青云中学1.jpg 

(青云中学校门口)


现在,经青云培育之千万学子,有的功成名就,步入耄耋;有的峰巅揽月,感知天命;有的翻波涌浪,挥洒不惑;有的厚积待发,正值而立;还有的正书海荡舟,放飞理想!他们不论少长,都有一种共同的精神——自强兴邦;不论贫富,都有一份共同的情感——守望相助。校友们都铭记着青云中学的校徽寓意:植根群众,服务社会,服务经济,面向四化,面向未来,团结拼搏,斗志凌云,青云直上。


青云中学2.jpg 

(顺德区青云中学举办“我心向党 唱出梦想”班级合唱比赛决赛。)


青云中学已成一所芬芳馥郁、花团锦簇的学校,她永葆进取精神,不甘落后,勇立时代教育潮头,充分利用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全面实行网络平台教学及远程教学,步入全国前列。她本着育才兴邦的理想,每年把90%以上毕业生送到全国各高等院校深造,教育教学质量位居顺德区前茅。在21世纪的教育大潮中,陈村镇青云中学更将中流击水,积极创新,勇于开拓,与时俱进,创造出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内容来源:综合整理

编辑:蔡颖欣

扫码下载

知识产权及侵权行为声明:

未经顺德+APP应用平台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APP应用平台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顺德+APP应用平台相关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APP应用平台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若发现顺德+APP应用平台有内容侵权行为,请联系平台进行删除处理。

关联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