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70年的顺德记忆:那时顺德明星竟是文艺轻骑队


编者按

  70年风雨兼程,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驶在了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上。70年砥砺前行,一个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不移地通往复兴的康庄大道上。

  在这样波澜壮阔的时代脉动里,顺德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用一个个的探索为中国县域发展的壮丽画卷绘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试图通过一个个亲历者的记忆,再现70年间顺德昔日今时之对比变化,尽管可能只是片段,也能让我们感受顺德的绚烂,更期待从这对比之间感受到顺德发展的强大源动力,以此驱动未来顺德快速发展的车轮。

  文化生活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回眸70年,顺德文化生活随着生产发展而逐步丰富,随着经济发达而越发繁荣。

  从黑白年代到色彩斑斓,再到百花齐放。今日与李良晖、罗耀辉两位顺德老文化人一起,翻开顺德文化的历史篇章,看见顺德文化今日之璀璨绚烂,不觉地对未来便有了更多诗和远方的盼望。因为,从历史来看,顺德文化是一位400多岁的耄耋老人;对未来而讲,顺德文化还是一个妙龄少女。今天,她追随着新中国70周年的脚步,历久弥新,未来将焕发出新的光彩。

黑白年代:文艺轻骑队带来唯一的娱乐

  今年80岁的李良晖,是顺德李兆基中学退休高级教师,曾任原顺德市文联副主席、书法协会主席。作为一名历史见证者和文化工作者,李良晖装满了对顺德文化的回忆。五、六十年代,全国各地开展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破四旧”等运动,顺德也不例外,人们忙于生产,解决温饱问题,顺德文化在这一长时期内并无亮点。“7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有鲜明一点的文化表演。”李良晖回忆说,高考恢复的第一年,顺德就出了一件大事。李良晖记得特别清楚,当时全国语文高考的统一命题是《大治之年气象新》,顺德就有一个在船舶修造厂当秘书的市民获得了全省的最高分。


【图一】顺德文艺宣传队表演大合唱(图由受访者供).jpg 

顺德文艺宣传队表演大合唱(图由受访者供)


  在李良晖的记忆中,顺德文化在六、七十年代似乎乏善可陈,可对于罗耀辉来说,六七十年代的顺德文化工作就是他的整个青春。今年75岁的罗耀辉,曾任顺德市文体局副局长,可在20来岁时,他是一位敲打洋琴的小能手。原来,他曾经是“顺德轻骑文艺队”的一员。这支活跃在六七十年代的县文艺宣传队,代表顺德县委县政府到各地演出,十几年如一日走遍三百多个村庄,成为当时火遍全顺德的“天团”。

  “那个年代没有电视,也没有什么文艺活动,我们的演出成为了村民们难得的娱乐节目。”罗耀辉说起当时的盛况依然兴奋不已:“听说文艺轻骑队要来,到了晚上我们一进村,大人和小孩就到晒谷场抢好了座位,等演员们吃完饭基本都坐满了。”这支文艺宣传队还有一个浪漫的别称,叫“乌兰牧骑式的文艺轻骑队”。这是一支仅有15人的队伍,“整个队伍只有两台单车,15条扁担,运着道具和服装到各个村庄,一年演上百场。”他们遇水扒艇、逢山开路,旧木板垫高就是舞台、简单挂上后幕就可以演出,为群众带去小话剧、样板戏片段、诗朗诵和民兵歌舞等文化节目。顺德县文艺宣传队成为了顺德人民在那段时期对文化为数不多的鲜活记忆。


【图二】六七十年代简陋的舞台(图自顺德档案局).jpg
六七十年代简陋的舞台(图自顺德档案局)


  “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开始产生好多的民间文艺协会。”李良晖回忆说。确实如此,1980年,由伍嘉陵筹组的全国第一个农村业余书法组织“勒流书法协会”成立,成为全国第一个进京办展的农村业余书画组织。同时期,“容奇画会”会员们的“容奇水乡风情画“开始崭露头角,会员作品大量入选广东美展,并在此后的40多年时间里,形成了顺德特有的风格,占据了岭南山水画派的一席。1984年,随着各文艺协会的成立,催生了本土文艺界作品评选的品牌——“金凤奖”,这是顺德政府当时设立的最高文化奖项。而在民间习俗方面,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及民俗事象也逐步得到恢复,以龙舟竞渡活动为代表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本地民俗活动呈现出兴盛的景象。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春风吹来,岭南明珠尘埃散尽,始发光辉。

改革开放后:色彩斑斓,万家灯火万家弦

  改革开放以来,顺德经济发展迅猛,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跨过了温暖线,人们也开始注重精神文化生活。八十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顺德发生翻天覆地变化,顺德文化迎头赶上,各文艺协会竞相成立,包括顺德戏剧曲艺家协会、舞蹈家协会、文学家协会、合唱家协会、顺德摄影家协会、盆景协会、书法协会、美术协会等十来个区级协会,涵盖了文化类多个领域,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协会的成立发展直接带动了顺德文化艺术整体发展,协会成员中大多数本身就是农民出身,扎根基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推动了文化艺术在群众中滋长;从另一层面来说,也侧面反映了顺德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尤以曲艺和龙舟为代表。

  “改革开放之后,民间开始有了唱粤曲的‘私伙局’,你拿二胡、我拿笛子、他拿洋琴,晚上在榕树底下、祠堂庙里、熟人家中,一唱就是两三个小时。”罗耀辉说,当时全顺德总共有两百多个“私伙局”,时任广东省曲艺家协会主席的李时成来到顺德看到如此景象,评价道:“顺德粤曲无淡季”。另外还有郭沫若“千倾鱼塘千顷蔗,万家灯火万家弦”评价顺德粤曲文化氛围这样的名句。2006年,《顺德礼赞》获得全国曲艺界最高奖牡丹奖·文学奖,大增顺德曲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顺德曲艺名扬天下,顺德龙舟也不遑多让。

  80年代初龙舟竞赛兴起后,曾任顺德篮球教练的郑家润,担任顺德龙舟队教练,在技术上,认真专研打磨,将队员多种个性化的技法杂糅融合,大胆借鉴国外的体育科研成果,创造出了一套“顺德桡法”。1983年,顺德龙舟队赢得香港第八届国际龙舟邀请赛其中两项冠军,桡法威震香江,并促成了顺德龙舟于两年后第一次出国参赛,拉开了顺德龙舟出赛世界舞台的序幕。1994年在第一届亚洲龙舟锦标赛上,顺德男女龙舟就以明显的优势夺得了男女组1000米和600米的全部四项冠军。在后来的第一届世界锦标赛上,顺德龙舟队亦以绝对优势登上了男女1000米、500米、250米6个项目的全部冠军宝座,一举奠定了顺德龙舟的江湖地位。
  

【图三】现在的音乐会_副本.jpg

现在的音乐会。


  彼时,顺德自信“走出去”、又大胆“引进来”。据罗耀辉回忆,顺德撤县立市之后,为促进文化交流,承办了多个全国性的和国际性的文化活动,如邀请亚洲多个国家的小朋友参加的亚洲少儿花会;邀请全国各个省的合唱代表参加的全国民歌大赛;到全国各地演出交流、甚至演到罗马尼亚的“小金凤艺术团”。“在重点发展本地特色文化的同时,我们也积极引进了外地的文化,使文化在顺德这个大舞台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罗耀辉说。

新时代:文化繁荣百花齐放

   有经济作为保障,顺德文化继往开来,以崭新的姿态,以更加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将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多元文化融合碰撞,推陈出新,诞生新的文化品牌。

  进入21世纪后,罗耀辉从文化工作战线退休,对顺德在文化领域发生的变化有着强烈的感受。“现在文化形式更加多元化了,交谊舞呀,交响乐啊,开展得轰轰烈烈,丰富多彩。民间活动也越来越多元化,舞龙舞狮、水上龙舟各种民俗活动很广泛,不拘一格。”现在,各村居村史馆、活动中心、体育公园等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完善,让村民从早到晚都有动场所可用,有活动可参与。全区205个社区(村居)村村有大舞台,政府搭台群众唱戏,已成为常态,一改当年全村张望顺德文艺宣传队到来的情景。

【图四】走进新时代,村村有个大舞台_副本.jpg

走进新时代,村村有个大舞台


  另外,民俗文化活动紧贴时代潮流,得到创新发展。从2013年起,欢乐龙舟文化节已经连续举办7届,每年从4月份开始至11月份结束,时间跨度长、比赛项目多,吸引了来自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龙舟爱好者参与,活动承载的已不止是祈福、庆典作用,它融合并包了竞赛、民俗、文艺、休闲、旅游等多种元素,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另外,陈村三字经文化节、均安自梳女七夕文化节等等传统民俗和文化被全新演绎,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
  
  今年2月,央视《新闻联播》一条20多秒的视频让顺德人民兴奋不已。以灯光、水幕等高科技特效展现顺德历史文化精华的光影展《凤起沧澜》被央视报道。光影文化展用高科技与传统文化让顺德市民享受到了高层次的文化大餐,随之而来的“顺德之夜”文化艺术盛荟更为群众带来了不停歇的高雅之旅,诸如《醒·狮》、《花木兰》等舞台作品被先后搬上顺德演艺中心舞台。和顺德美食一样,光影文化展、顺德之夜已成为顺德文化的名片之一。

  更令人欣喜的是,通过近年来的努力,顺德已形成“一镇一品牌”的文化态势,大良中法文化之春、容桂“标准舞·拉丁舞全国公开赛”、伦教“珠宝旅游文化节”、均安“广东省曲艺明日之星选拔赛”、陈村梦想SHOW、北滘“仲夏音乐节”、龙江大舞台系列、乐从乡村文化节等镇街品牌活动,保障了文化服务全覆盖。

  如今,顺德已经发展成为全国百强区之首,正大力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综合示范区。站在历史机遇面前,顺德文化也跟随新中国70年奋斗的脚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本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顺德人民敢为人先的奋斗,正成长为岭南文化一颗璀璨的明珠。(文字:李积麟 视频:黄阳、梁悦杰)


系列报道

70年的顺德记忆:从"冇条好路"到现代化之城

扫码下载

知识产权及侵权行为声明:

未经顺德+APP应用平台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APP应用平台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顺德+APP应用平台相关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APP应用平台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若发现顺德+APP应用平台有内容侵权行为,请联系平台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