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起落落的顺德水路客运,是真波折啊!

顺德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西、北江下游,西北接南海、禅城,北邻广州,东靠番禺,西南与新会隔江相望,南连中山。而在顺德境内,河涌交错,水网交织,早期可谓是截断了公路的连接,交通历史向以水路为主。对此,小编带你来了解顺德早期的客运交通……


140512i9yzkiqimigjbifi_副本.jpg

顺德交通历史向以水路为主。(图:“尛草”)


顺德有大小航道38条(段),明代中叶,随着经济发展,商旅往来,县内载客的长行渡应运而生,沿至清代。1742年,为避争端,禁设私渡船,直到1801年通令解禁,船只才增长起来。可是,嘉庆道光年间,地方污吏大肆敲诈、勒索,船主不堪侵扰,日渐停航歇业。


咸丰年间,长行渡得以发展,设有日渡、夜渡,分单双日开出。长途航运有广州线航船45艘、佛山线航船21艘、江门线航船19艘、香山线航船11艘、市桥线航船7艘,往西南、东莞石龙、新会、广宁、清远、新塘、西樵、肇庆等地的航船共35艘。县内各乡镇往来短道航船则共31艘,遍达各乡。


光绪年间,长行渡初为木船,后改人力车渡(又称木叶车渡),继有小火轮拖带木船,乡称“花尾渡”。当时,长途航运有广州线航船12艘、江门线航船7艘,往佛山、南海官山和小塘、西南及香山九江的航船共6艘,往香港9艘、澳门1艘,往县内各乡镇的航船共11艘。


清末民初,机动船慢慢出现,动力由燃煤蒸气机改为柴油机,俗称“电船”,运行于珠三角及西江肇庆、梧州等地。火轮、电船用于客运,宽敞快捷,沿途经十多个埠头揽载旅客,长途客运木帆船渐被淘汰。当时,治安不靖,土匪恶霸横行乡里,到处设卡,敲诈勒索,强抢劫夺,沿途常遇匪徒“打单”,掳人勒赎。县内西江水道甘竹滩、均安江尾、北江水道菊花湾等地“贼公”(水盗)为最,严重影响了航运业的发展。


222939rb0g0g2g5tgpf30h_副本.jpg

如今,大多渡船已经停渡。(图:“金太阳”)


民国初年,开往广州、石歧和西江各线,有“中兴号”、“万顺”号等花尾渡以及“又利”号、“发利”号等车渡,或双日出、单日归,小者载30多人、大者载200多人,内设大仓和餐楼。1930后,营运以小电船的有大良至容奇及各乡,大电船有“凤安”和“民安”号,分别行走大良至官山、大良至民乐。“西平”和“樵安”号行走大良至广州。随后,“粤安”和“海宁”号也行走大良至广州,此外,陈村至广州、陈村至石湾均有班船行驶。


1938年日军入侵后客运萧条,抗战胜利后有8艘轮船来往广州至大良之间,由于客源少,有些轮船被迫停航。1948年“良安”号新电船,来往广州大良,顺搭陈村、乌洲、三洪奇、黄连、伦教各站乘客,大良泊果栏路大码头,广州泊长堤路文德码头。还有“海鹰”号和“海宁”号也走大良——广州线,1949年水上客运量9万人次,旅客周转量383万人/公里。


建国初,容奇港务所发出的客运航班,早晚两班,分行至广州、江门、大良、大岗、水藤、勒流、龙江、均安、市桥、齐杏等10条航线,途经容奇上落中转的客船有广州至梧州、江门、石歧、三埠、小榄、均安、大岗以及江门到佛山、石歧等10多艘航班。1952年客运量25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038万人/公里,1957年客运量增至30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383万人/公里。1958年,国营“建中”轮和公私合营的“发利”、“协群”、“联意”、“合作”“顺联”等号8艘客轮,分别行走容奇至九江、大良、水藤、均安、齐杏、勒流、万倾沙、大岗、市桥等航线。外地客轮往容奇港中转上落的有广州至容奇、小榄、江门、石歧以及石歧至佛山、江门至佛山等6条航线。这些班船多数完全载客,少数客货兼运,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客运能力不断提高,客运量大幅度增长。


来源:顺德文史——植成《顺德早期客运交通》,有删改

编辑:李小妮

扫码下载

知识产权及侵权行为声明:

未经顺德+APP应用平台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APP应用平台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顺德+APP应用平台相关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APP应用平台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若发现顺德+APP应用平台有内容侵权行为,请联系平台进行删除处理。

关联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