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医家顾仲在《养小录》提及“三伏取熟梅捣烂,不见水,不加盐,晒十日。去核及皮,加紫苏,再晒十日收贮。用时或盐或糖,代醋亦精。”这就是冰花梅酱的前身:酸梅酱。
早在清仁宗嘉庆年间便出现“酸梅酱”这一词,酸梅酱由主要成分的青梅,配料食盐,白糖,醋和水所腌、煮制而成。酸梅酱的用途主要作为佐料,可以用作煲猪手,烧排骨,烤鸡翅等的配料,也可以直接冲温水喝,达到润喉和缓解咽喉疼痛的症状。
顺德是全国其中一个最早地把青梅系统性制成酸梅酱并产业化的地方之一,这一时期出现在民国时的大良东珍酱园和容奇福珍酱园。黄连是全国最早把青梅制作成酸梅酱并产业化的地方之一。冰花梅酱因外观晶莹剔透、冰清玉洁而得名,该美名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就在黄连出现。
在解放初期,黄连的一家在清中时期享誉顺德的酱园“恒聚酱园”所改制过来的食品厂“天良”开始制作酸梅酱并把它产业化,60年代初期在黄连坊间也开始广泛制作并销售酸梅,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为解放初期在公私合营中从天良食品厂出来发展的个体商家何泰源先生,同时他也是当地知名的粤曲才子。
直至到70年代,由酸梅酱优化而成的冰花梅酱在黄连出现,由天良食品厂改制而成的先锋食品厂所命名,其后黄连坊间也跟随时代步伐而制作冰花梅酱,代表性人物也是何泰源先生。由酸梅酱优化而成的冰花梅酱在主配料不变的基础上加上生姜和辣椒,其营养价值和味觉提升了一个层次。黄连的冰花梅酱主要有着滋润喉部,有利于缓解疲劳和有助于抗衰老这三种作用。
从新中国建立至今的几十年间,冰花梅酱的传承之路在顺德勒流黄连的经历了质量上优化的变革,在大时代的社会变迁下也经历了不同家族、厂企的交替传承,即使该产业也经历过兴衰变迁,但仍未间断。
现在正是冰花梅酱上市销售的时候,确定不在团圆的时刻与家人共同回忆分享这一份酸甜吗?
图文:顺德城市网论坛网友“福源”
编辑:旷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