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1年1月1日,容桂街道率先高质量完成村级“两委”换届选举。容桂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要求全体“两委”班子成员,要继续秉持“一旦出发,必须到达”的信心信念,发扬“没有困难,只有办法”的工作作风,以“今晚再晚也是早,明早再早也是晚”的韧劲干劲,全身心迅速投入到村改强攻、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新一年中心工作中去。
对此,容桂街道农业农村办公室、宣传文体旅游办公室联合顺德城市网推出“新班子开新局”系列报道,深入关注容桂村级“两委”班子如何发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为重振千亿大镇雄风、推动容桂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日前,容桂高黎小学举行新建教学楼竣工仪式,区、街道领导到场参与见证,并对高黎的发展寄予了更多期待。
从空中俯瞰高黎社区,各类楼宇林立,俨然一座现代化小城。
高黎社区航拍图
曾经,高黎社区是容桂东边偏远的“乡村”,如今已是容桂东部崛起的“新城”。
对于如何管理、服务好这一“新城”,以高黎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子峰为班长的新一届班子坦言“压力大”,但同时也表示有信心迎接挑战,抢抓机遇,把社区建设得更加美好。
“10年前,高黎只有20000人左右,如今常住人口超过40000人,人口密度大,管理压力也大,服务好本土居民和新市民,促进二者融合,共建共享美好家园,是我们这届班子的使命与责任!”陈子峰说。
以党建为引领,重塑社区发展新格局
由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高黎党群关系不够密切,一度导致社区工作难以开展。
借助村级工业园改造的东风,高黎积极抢抓机遇,并通过党建引领,着力重塑社区发展格局。“高黎工业区产业园(一期)项目改造的推进起初并不顺利,不少股民开始有很多顾虑,最主要是对收益方面的信心不足。经过街道办和社区的不懈努力,改造方案最终顺利通过表决,后续将加快招商引资工作,切实提升集体收入和人居环境。”陈子峰说。
高黎球场公园升级后实景图
与此同时,高黎社区通过党建引领为密切党群关系注入粘合剂。据负责党建工作的高黎社区党委副书记杨惠霞介绍,2020年高黎社区向上级申报项目竞争经费,成功获得近70万元的扶持,用于灯光球场的升级改造,成为居民运动、娱乐的好去处,切实让群众感受到“惠从党来”。
人口的迅速增加对农贸市场的升级呼声也很强烈。2020年,高黎市场综合楼建设拆除重建,让居民更加感受到高黎社区党委对民生实事的“用心”。
对于一个不到20个工作人员的居委会来说,要管理好、服务好超40000人口的社区,的的确确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市场升级效果图
最直接的压力是,随着辖区多个楼盘的不断成熟,居住人口不断增加,业主与物业管理公司的摩擦纠纷越来越多,小区逐渐成为了辖区矛盾纠纷的集中地和多发地。
为此,高黎社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积极发挥党组织在小区的领导核心作用,相继在美的御海东郡花园、佳兆业金域花园等成立党支部,引领小区依法自治管理,创新志愿服务模式,引领大家争当模范居民,齐心建设幸福和谐小区。
同时,高黎社区组建了党群先锋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巾帼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工作;还通过申报“3861”公益基金、德胜社区慈善基金等扶持,开展各类社区服务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居民“共建家园”的意识逐步提升。
坚定信心砥砺奋进,共建幸福高黎家园
陈子峰说,如今高黎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无论是原居民还是新市民都对这个共同的家园充满了期待,社区党委班子肩负着重任,不能松懈,更不能错过。
实际上,对于很多社区说,原居民和新市民的融合是个难题,高黎也不例外。既要让原居民在提升收入的同时愿意为社区发展出心出力,又要让新市民有更强的归属感,两者真正拧成一股绳,这极大考验着社区领导班子的智慧。
陈子峰认为,加强互动、加强文化融合是有效的解决方式。“我们将创造更多互动的机会,增加居民之间的接触机会,增进互相了解,也将举办更多文化活动,让大家在文化浸染中实现融合。”陈子峰说,将继续发挥社区党委、社区妇联、社区团总支部、小区党支部等团体的带动作用,凝心聚力共建高黎家园。
开展社区志愿活动
除了社区服务人员相比居民数量配比较低外,高黎社区还面临着社区可支配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未来高黎可能超过60000人,但高黎社区的集体收入基础薄弱,这对于社区持续提升服务能力是一大挑战,我们将发挥‘一旦出发,必须到达’‘没有困难,只有办法’的村改精神,想方设法提升社区经联社收入,以更好地用于民生建设、居民服务。”
据了解,2021年,高黎社区将做好112户居民拆迁安置工作、用好争取到的顺德区体育公园建设扶持资金30万元,升级改造高黎公园二期。2021年上半年,高黎社区卫生站也将投入使用,今后将大大方便居民就医。针对乱停车现象严重的问题,高黎社区也将采取有力措施,优化社区管理秩序。
“我们坚信,随着居民意识的提升,促进新市民融合工作的不断深入,高黎社区居民一定会团结一心,定会迸发出无穷力量,共同建设好幸福高黎家园。”陈子峰坚定地说道。(邹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