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一向粥品风行,其原因一是顺德炎热时间长,人们流汗消耗大,各类粥品是及时补充水分和养料的方便食品:二是“食粥是越人一种风俗,流行至今”, 就是“中原人南来,也不能适应当地环境,追随食粥风俗”。 (司徒尚纪《广东文化地理》)
从明火白粥、鱼生粥、鱼肠粥到粥底火锅......其中轰动效应最大的当数粥底火锅。
粥底火锅改善了粥底的制法,把岭南传统的“生滚粥”与“清水火锅”的做法结合起来,选用上一年的靓米和用鸡、珧柱等多种底料煲成的味汤熬成粥底,因而特别香滑黏稠,一位目睹粥底火锅制作的记者评论说,粥底火锅制作者的“高明就在于用的是米汤,虽没米粒却保持了一定稠度,你怎么煮,它不粘底,你怎么搅,它不生水。对于粥水火锅,米浆的租度是重要的,它令鱼、肉人口更鲜滑,却锁住了菜肴的鲜味”。其次是放料井然有序,让美味层层铺陈。”
吃粥底火锅有如写一篇散文,有“起承转合”四个层次:
起:就是放贝蟹类最先按两人一只的比例投放水蟹做“味胆”, 接着烫着吃珍珠贝、红油蚌、蛏子、沙虫之类,让这些新鲜物料的佳味在滚煮中融入粥水里,奠定了火锅鲜美的底味;
承:就是涮猪杂这类鲜与爽兼而有之的食料,可谓承前启后;
转:就是焯那些薄而柔弱的鱼片和蔬菜,让它们在稍烫即熟的瞬间,有幸传承并享受积淀下来的美味,然后迅速功成身退;
合:即当雪白的粥水微微泛黄,清香渐次变成浓香,每位食客舀起一小碗精华汇聚的百味粥,仰头美滋滋地与喉咙、食道、胃袋亲密接触,这就意味着美食文章到了篇末点题的阶段。
整个过程,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乱来不得。其间还有中段休憩,穿插吃些小食或小菜,以调剂口味,增添情趣。
粥底火锅在粤菜重要发祥地之一顺德走红,根本原因是食客在求变。精致、繁琐、厚重的大餐吃多了,自然想换换清淡简单自为的吃法。而粥底火锅味道更为清鲜,味并不浓的粥底更能烘托出火锅料的原味,而绵滑的粥水如芡汁般,对粥料起到一定保护作用,令其不易烫老,因而能保持爽滑的口感。归根到底,还是返璞归真、追求本味的取向促成了粥底火锅热。另外,城市化、现代化的需要也使粥品升格成为一种可能。
来源:《美味顺德》
编辑:左翠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