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德人】顺德有个医生发明了“发冷丸”,开西药中制先河!


  梁培基,广东顺德人,1875年生于广州市河南(今海珠区)一个木船手工作坊主家庭。其父本望梁能继承家业,但他却不顾母亲反对和当时国人对西医的诸多误解,毅然于1894年考入中国最早的西医专科学校——博济医学校,成为孙中山先生的师弟。1897年毕业,因学业优秀,留校当助理教师。后又任广州市新成立的夏葛女子医科学校药物学教师。同时自设诊所,行医济世。


  梁培基行医初期,由于国人对西医西药缺乏认识,业务清淡。后因治愈一富家子弟的久病,声名日起,求诊之人络绎不绝。


图1.png

梁培基发冷丸


  当时华南地区疟疾连年流行,梁培基凭借他学到的西医知识和对中国传统医学的了解,大胆自制一种治疟疾药物,命名为“梁培基发冷丸”(广东民间称疟疾为“发冷”),及时投放市场。该药以治疟疾有特效的“硫酸奎宁”为主要原料,配以和百药解百毒的中药甘草粉等制成,疗效显著,且为适应中国市场的需要,采用了中成药丸的剂型,再加上梁在广告宣传上的投入和奇思妙法,很快便畅销华南各省区,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药。


  从1902年起,梁培基全力经营制药业,创办梁培基药厂(明兴制药的前身之一),开西药中制之先河。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短短十数年间,梁培基药厂已发展成为广东药业翘楚,而其“镇山之宝”发冷丸,更是远销到美国和南洋等地,年销量达100万瓶。这时的梁培基,成为了名闻遐迩的巨富。梁为富而仁,以实业救国,医药救国。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如幕后支持反清刊物《时事画报》、省港大罢工等。而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梁以暴尸街头不合卫生为由,公开支持潘达微收葬烈士。梁还有太多传奇故事,有机会再与大家分享。


  光华医社为冲破旧礼教束缚,也招收女学生,并首创男女同校上课。当时很多国人已从最初对洋人办的西医学校和西药的抗拒误解转变为盲目崇拜,所以不愿进设备等相对落后的华人自办的光华医院学医。所以当梁培基的长女梁霭怡考入洋人在北京办的医科大学时,梁就想说服女儿带头入读光华医学院。


图2.jpg

梁培基与大女霭怡,二女梦怡在二沙岛颐养院的草坪上合影(图片采自《梁培基》第23页)


  梁并不以父权相迫,也不是只跟女儿说“尊国体,争医权”这样的大道理,而是与之细析入读洋医校存在的问题:洋医校是洋人按其国方式和国情办的,教学生用其国家的医疗器械,开处方其国进口药品。但当时中国贫困落后,需要很多能到穷乡僻壤为老百姓治病的医生。若只在洋医校学医,出来后按照洋人办法行医,要一切洋设备齐全,才敢开刀动手术,少一样都不行。但在中国当医生,要敢于在没有设备的情况下,想办法寻找替代品。甚至要用竹织‘笊篱’去打捞‘沙淋’(即膀胱石)。在外国出诊也许很舒适方便,但在中国出诊,要有“铁脚、马眼、神仙肚、土地头、乞丐屁股”才行。如在洋学校学得一套洋习惯,在中国如何出诊呢?而且中国没有几间洋人办的医院。如果毕业后不能在这些地方工作,而是到了中国人办的医院,就很难开展工作,到时会非常苦恼!


  最后,梁霭怡舍弃了当时设备和师资都十分雄厚的洋医校,入读光华医学院。后来,梁霭怡在抗战时带着子女逃难到农村,也能顺利行医救人。


来源|梁氏文化馆、《梁培基》
编辑|拂晓


扫码下载

知识产权及侵权行为声明:

未经顺德+APP应用平台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在非顺德+APP应用平台所属服务器上做镜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顺德+APP应用平台相关内容。违反上述声明者,顺德+APP应用平台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若发现顺德+APP应用平台有内容侵权行为,请联系平台进行删除处理。

关联报道